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车身的又一次“巨变”
新能源汽车领域电池车身的又一次“巨变”
比亚迪,宣布:将于5月20日发布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
这又是何新技术呢?对紧固连接工艺又有何影响?让我们跟随螺丝君的视角,一起先来了解一下。
比亚迪宣布:海豹将于 5 月 20 日开启预售。
同时,发布基于平台3.0打造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
根据配置表显示,上市后的海豹将会提供四个版本车型。其中,标准续航版搭载150kW电动力总成,续驶里程为550km;四驱性能版*大输入功率为390kW,续驶里程为650km。
同时,早前外界关注度*高的长续航版续航里程则达到了700km,且百公里加速时间为5.9秒。
比亚迪的CTB技术
其实,两年前的特斯拉电池日上,就曾公开过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
车辆座椅直接安装在了电池盖板上方。采用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后,再配合一体化压铸技术,可以节省370个零部件,车身减重10%,每千瓦时的电池成本降低7%。
比亚迪,则是在去年概念车ocean-X上公开了正在研发的这项技术。
如今,这项技术将正式在海豹身上量产上市。真是满满的期待!
随着比亚迪发布的信息海豹终于迎来量产,其刀片电池可将**与强度结合,而搭载CTB电池的车身其扭转刚度也会比传统车型翻一倍,其驾驶感将会很大提升下面一起来看公布的图片。
由图一图二可以看出:车身结构并没有前地板,而是由几根平整规则的横梁布置在门槛梁上部,门槛与横梁贴合处为统一的大面,保证底部没有Z向的高度差,为电池的安装提供便利。
而地板则是由电池上壳体代替,而电池上盖与门槛梁和地板横梁构成的平整的密封面,然后通过使用密封胶实现密封,电池壳则是通过与门槛梁及与地板横梁、前后纵梁的螺接实现电池与车身连接。
底部细节图一
底部细节图二
通过俯视图更是对车身结构的规整性一览无余,但是此种设计将会使驾驶员及乘客脚步直接通过地毯与电池框架接触,对电池的强度刚度及**性是一种考验,据说:为解决此类问题专门与供应商研究其新的缓冲件,可解决此类问题。
俯视细节图一
优 势:
CTB电池可减少地板面板,实现轻量化的同时降低成本;
可有效节省Z向空间、传统电池壳上壳体会与车身地板留有**间隙
新技术、具备一定的宣传热点;
CTC与CTB对比
想要理解CTC技术,先从电池组的设计聊起,我们可以将电池组的设计方案分为三个阶段:
传统方案:电芯→模组→电池壳→车身底盘
CTP:电芯→电池壳→车身底盘
CTC:电芯→车身底盘
对于几天前零跑发布的CTC方案并非业内*为激进的“电芯-底盘”,而是“电芯-模组-底盘”。
零跑CTC方案的不同之处在于多出了模组这一中间环节,相同之处则是省略了电池包。
对于电池壳零跑的集成方案是去掉电池包上盖,其它部分基本固定不变,此方案的对于电池壳工艺调整*多的地方就是少了上盖,上盖由车身地板实现。
比亚迪CTB
比亚迪,以电芯→电池壳→车身底盘顺序实现整车,但与零跑的电池壳工序不同的是,比亚迪是上壳体替代地板面板,其热管理性能更为便利。
优势与劣势:
CTC对于轻量化、集成性能、车身性能续航里程更具有优势,但对于换电技术及维修性能挑战太大;
而CTB则是处于CTP与CTC之间的一种设计方案,对于电池维修、换电技术等依然便利性十足。
电池壳连接工艺
对于电池壳与车身或与底盘的连接,螺接,永远是电池与车身连接优选,主要取决于工艺及稳定性,车身会提前安装好凸焊螺母或压铆/拉铆螺母,在外部通过螺栓实现连接,因螺栓可拆卸,具有更优的维修方便性。
门槛断面细节图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汽车领域使用,伴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续航里程的增加、轻量化的不断突破,相信汽车领域会开启下一个纪元。
伴随比亚迪CTB技术的发布,也让我们更期待5月20日的比亚迪CTB技术海豹的发布会,共同见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又一次“豹变”。